為什麼不能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為什麼不能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2017, Nov 12    
  • 日期:2017/11/12
  • 地點:史丹福大學 Graduate Community Center
  • 時間:下午 2:00
  • 主持人:Julia Wang
  • 直播: 連結
  • 相簿: 連結

內容簡介

雖然很多學者和政治評論員都認為中國崛起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議題,但是目前的討論較偏重於軍事力量的成長、人民生活水準提升、亞洲鄰國的制衡,缺乏中國經濟實力累積對亞洲國家安全的系統性研究。 本次演講將聚焦於國際關係與經濟安全的探討,傳統國家安全的定義,雖然比較嚴謹明確,但是卻無法涵蓋到經濟互賴、貿易制裁在國際政治紛爭中,對國民生活的重大影響。本人將以軍事經濟力量崛起的中國為例,分析對日本、菲律賓、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在經濟戰略上的影響。

講者介紹

賴潤瑤,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全球安全研究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政治以及國際安全。曾於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Princeton Universit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她同時也是個咖啡與雞尾酒的愛好者。

活動紀錄

「政治跟經濟是一體兩面。經濟跟貿易的政策過程,即是政治。」

開場,賴潤瑤博士就經濟互賴的程度,跟軍事衝突的關係,提出了兩種觀點。一派學者認為,經濟互賴的程度跟軍事衝突的關係,是負相關:經濟互賴會大幅增加軍事衝突的成本,因此軍事衝突機會將下降。另一派學者則認為,經濟互賴增加,關係更緊密,伴隨領土等其他衝突,軍事衝突會更加頻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種觀點,都須思考因果由來。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經濟互賴跟軍事衝突的關係,中間的關聯性,到底是什麼?

拋出這個問題後,賴潤瑤博士就「經濟互賴能夠帶來和平」這個負相關論點,做了三個論述。第一,經濟互賴的情況下,政治人物較不會草率作出開戰決定。第二,經濟互賴可以形塑國家的利益。比如說,當國家從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轉向出口貿易為主的社會時,該國的外交政策,會更重視經濟利益。第三,經濟可以當作政治談判的籌碼,象徵阻止戰爭的決心。

講者賴潤瑤博士 圖說:講者賴潤瑤博士

另一方面,賴潤瑤博士也就「經濟互賴會讓軍事衝突更加頻繁」這個正相關論點,舉了歷史上幾個有名的正反例子。

比如說,春秋時代,齊國即以大量購買魯國製作的服飾,使魯國的產業結構產生變化。此乃管仲針對齊桓公想要進攻魯國,所想出的計畫:以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最終,齊國暫停對魯國服飾的收購,導致魯國開始饑荒,投靠齊國,成了附庸國。

時間回到冷戰結束前,南韓對北韓的北方外交政策,也是個經濟跟政治密不可分的例子。南韓以經濟優勢,拉攏蘇聯與中國,企圖影響北韓,卻得到了不同結果。根據當時貿易資料,南韓對蘇聯商人進行投資,達成了政治手段。然而,中國由於原本就取得了南韓資金,北方政策並沒奏效。由此可見,政府在政治談判中,是否能動員當時的中產階級,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德法的經濟發展程度都很高,卻無法阻止戰爭的發生,也是值得思考的話題。

講者賴潤瑤博士

再來,賴潤瑤博士就不同面向,拋出了三個問題,探討了中國與台灣的關係。

第一個問題:經濟互賴,是否能帶來和平,或是更穩定的政治關係?

回頭看1996年李登輝總統時的台海危機,與2001年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台灣的政治領袖,並沒有因為政治緊張,而做出更謹慎的發言或決定。賴潤瑤博士認為,這是出於長短期考量而生的策略。若中國與台灣開站,會讓當時正在發展的中國經濟,損失許多,於是李登輝總統與陳水扁總統,利用了這機會,不讓經濟互賴影響政治選擇。

第二個問題:經濟互賴,是否會形塑國家利益?

經濟互賴過程中,外貿管制降低,台灣人去中國投資。隨著人數越來越多,商業財團形塑台灣利益,希望台灣政治人物別談主權,以免影響商業前景。由此可見,社會經濟地位,對於台灣主體性產生了影響。

第三個問題:如果要政治協商,經濟的整模與整合,該扮演什麼角色?

首先,要展現達到特定政策目的的決心。中國因考慮自身聲譽,並沒有對台灣的言論,進行制裁。取而代之的,中國的策略是:「用台灣人民與中國人民的交流,影響官員決策。藉由商業力量,影響政治走向。」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超越台灣後,他們的戰略是如何?

從「中日釣魚台事件」到「中菲黃岩島事件」到「中國與挪威的劉曉波鮭魚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不只對台灣進行經濟制裁。中國用經濟手段,達成政治目的,不限台灣。

另一方面,中國也有介於對外經濟援助,企圖達成政治目的。比如說,「一帶一路策略」就被學者認為是被動選擇。也許是受到歐巴馬總統,要重返亞洲的策略的影響。中國在亞洲受到各種圍堵,海上跟路上絲路,讓他長遠來說,可以利用經濟資源,鞏固國家安全。這是地緣政治的考量,回應美國在亞洲對中國進行圍堵的領導政策。

台灣的現在與未來

最後,賴潤瑤博士針對台灣的現在與未來,提出幾點討論。

第一點,有人說來台灣旅遊的中國觀光客減少,是因為蔡英文總統沒有說中國想聽的話。但講者認為,這是一種手段。但也讓我們思考產業分布與產業升級,對台灣衝擊到底是什麼?舉例而言,如果你今天開民宿餐廳,客源(多元化)大多是台灣本地人,而非主要是中國觀光客,那你的觀光產業,有多大衝擊?

第二點,是如何把政治制訂過程,帶入國家安全化?ECFA辯論與太陽花運動,都顯示公民參與,能國家政治政策想像,了解利與弊。

總歸而言,賴潤瑤博士對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的關係與未來,提出了不同問題,發人省思。他認為,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身為小國的我們,還是有機會藉由國際跟經濟形勢,去影響政治決策與目的。

主持人 Julia 圖說:主持人 Julia

籌辦人員

  • 【活動策劃】Julia Wang
  • 【海報設計】Mu-Tsz Chen
  • 【網路宣傳】Ting-Po Lee
  • 【網路直播】Po-Nan Li
  • 【攝影錄影】Yitze Chin
  • 【場地支援】Hsin-hung Yeh (Stanford)
  • 【行政協力】Ching-Shin Huang
  • 【文字紀錄】Kristine Chuang

本次活動籌辦人員與部分與會者 圖說:本次活動籌辦人員與部分與會者

想掌握未來灣區哲五活動訊息,請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